首页
>
五代末年风云录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引子 引子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一章 不归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章 不归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章 不归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章 不归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章 不归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六章 不归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七章 不归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八章 不归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九章 不归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章 香阵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一章 香阵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二章 香阵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三章 香阵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四章 香阵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五章 香阵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六章 香阵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七章 不辰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八章 不辰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九章 不辰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章 不辰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一章 黍离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二章 黍离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三章 黍离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四章 黍离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五章 黍离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六章 何求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七章 何求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八章 何求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九章 何求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章 何求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一章 行路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二章 行路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三章 行路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四章 行路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五章 行路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六章 行路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七章 行路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八章 行路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九章 行路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章 徘徊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一章 徘徊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二章 徘徊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三章 徘徊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四章 徘徊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五章 徘徊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六章 徘徊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七章 徘徊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八章 何朝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九章 何朝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章 何朝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一章 何朝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二章 何朝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三章 何朝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四章 何朝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非刑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非刑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非刑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 非刑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非刑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非刑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非刑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非刑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道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道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道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道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道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道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鹊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鹊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鹊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鹊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鹊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鹊起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鹊起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杂谈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鹊起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鹊起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鹊起10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尘埃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尘埃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尘埃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尘埃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尘埃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洛阳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一章 洛阳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洛阳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洛阳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四章 洛阳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五章 洛阳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六章 洛阳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七章 洛阳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八章 洛阳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九章 嘉庆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章 嘉庆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一章 嘉庆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二章 嘉庆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三章 嘉庆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四章 嘉庆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五章 嘉庆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六章 嘉庆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七章 梁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八章 梁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九章 梁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章 梁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一章 梁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二章 梁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三章 梁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四章 梁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五章 梁山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六章 惊变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七章 惊变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八章 惊变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九章 惊变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章 惊变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一章 惊变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二章 惊变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三章 惊变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四章 惊变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五章 冬雪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六章 冬雪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七章 冬雪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八章 冬雪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章 冬雪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一章 冬雪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二章 冬雪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新朝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新朝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新朝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新朝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新朝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新朝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桃夭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桃夭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桃夭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桃夭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桃夭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桃夭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关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关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关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关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关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关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关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关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风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风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风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风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风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破斧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破斧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破斧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破斧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破斧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破斧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破斧8 第三十四章 破斧9 第三十五章 解甲1 第三十六章 解甲2 第三十七章 解甲3 第三十八章 解甲4 第三十九章 解甲5 第四十章 解甲6 第四十一章 解甲7 第四十二章解甲8 第四十三章 蛰伏1 第四十四章 蛰伏2 第四十五章 蛰伏3 第四十六章 蛰伏4 第四十七章 蛰伏5 第四十八章 蛰伏6 第三十一章 破斧6 第四十九章 蛰伏7 第五十章 同车1 第五十一章 同车2 第五十二章 同车3 第五十三章 同车4 第五十四章 同车5 第五十四章 同车(五) 第五十五章 帝师1 第五十六章 帝师2 第五十七章 帝师3 第五十八章 帝师4 第五十九章 帝师5 第六十章 帝师6 第六十一章 帝师7 第六十二章 吴钩1 第六十三章 吴钩2 第六十四章 吴钩3 第六十五章 吴钩4 第六十六章 吴钩5 第六十七章 阑珊1 第六十八章 阑珊2 第六十九章 阑珊3 第七十章 阑珊4 第七十一章 阑珊5 第七十二章 阑珊6 第七十三章 惊涛1 第七十四章 惊涛2 第七十五章 惊涛3 第七十六章 惊涛4 第七十七章 惊涛5 第七十八章 惊涛6 第七十九章 惊涛7 第八十章 惊涛8 第八十一章 秋月1 第八十二章 秋月2 第八十三章 秋月3 第八十四章 秋月4 第八十五章 秋月5 第八十六章 秋月6 第八十七章 秋月7 第八十八章 秋月8 第八十九章 秋月9 第九十章 秋月10 第九十一章 披甲1 第九十二章 披甲2 第九十三章 披甲3 第九十四章 披甲4 第九十五章 披甲5 第九十六章 披甲6 第九十七章 披甲7 第九十八章 披甲8 第九十九章 真人1 第一百章 真人2 第一百零一章 真人3 第一百零二章 真人4 第一百零三章 真人5 第一百零四章 真人6 第一百零五章 庆州1 第一百零六章 庆州2 101 五代十国简表 102 冯道这个人物 103 五代时的着名女人 104 五代的君王与儿子及女人们 105 五代军事 107 平边策 108 诗经-大雅-韩奕 第一百零七章 庆州3 第一百零八章 庆州4 第一百零九章 庆州5 第一百一十章 庆州6 第一百一十一章 庆州7 第一百一十二章 庆州8 第一百一十三章 剧变1 第一百一十四章 剧变2 第一百一十五章 剧变3 引子 第七十三章 惊涛 第七十四章 惊涛 第七十五章 惊涛 第七十八章 惊涛 第116章 剧变4 117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八章 剧变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剧变4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九章 剧变7 第一百二十章 剧变8 第一百二十一章 剧变9 第一百二十二章 剧变㈩ 第一百二十三章 剧变(续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102 冯道这个人物
《五代末年风云录》
作者:肖申克117
更新时间:2024-01-09 01:09:20
字数:946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五代末年风云录 !

    原创:肖申克117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唐末由王仙芝、黄巢发动的农民大暴动彻底摧垮了唐王朝,大唐帝国的盛世只能在史书中得以重见。

    接下来就是武夫列攻、君臣相仇、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局面,又有契丹人侵掠如火,没有人伦纲常,没有谁最无耻,只有更无耻,而毫无例外,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北方中原,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今人要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就要读新旧《五代史》,我们总是会读到冯道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总是位列宰相、太师甚至国公之列,即便是契丹人入汴,他也成了契丹人的太傅,历来冯道是个典型的无耻文人形象。了解冯道的个人生平,几乎就了解了整个五代的历史。

    但是对照《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我们又会发现,史家对于冯道这个人物的评价又截然不同。

    《旧五代史》是宋初宰相薛居正领衔修撰的,他在《冯道传》中大加褒扬了冯道:

    “(冯)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然如故也。”

    冯道深悉民情,勤于办事,且“长于篇咏,秉笔而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

    后唐明宗年间,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粮食获得丰收,一次冯道对唐明宗说,自己“曾奉使中山,经井陉之道,忧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这一段话,就是成语“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处。他以切身经验告诫明宗要居安思危。

    一次明宗问他:“天下虽熟(农业大丰收),百姓得济(渡过难关)否?”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冯氏定律”,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

    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首描述农民苦境的诗由此得以流传下来。

    薛史最后说冯道,“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所撰。他承认冯道个人的“小德”,“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草庵,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

    欧史中还记载这样的事,诸将掠得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不敢拒绝,只能假意接受,同时却将这些女人安置在另外的地方,待战事平息后,再访察她们的亲人,将她们送回去。

    又说,冯道居父丧时,住在老家景城,时逢饥荒,他“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自己则“退耕于野”、“躬自负薪”。他发现因乡人“有荒其田不耕者”和“力不能耕者”,“夜往潜为之耕”。而当田主人知道实情而向他致谢时,“道不殊以为德”。

    不过,欧阳修在《冯道传》之前,引用了一段并不可靠,并且在我们今人看来也很不人道的小说故事,尽管他明知道这只是一个小说:

    某妇人李氏嫁于一个叫王凝的,王凝不幸病故,李氏携幼子带着丈夫的遗骸返乡。路过开封时,想入旅舍住店,店家见她独携一子而怀疑,拒绝李氏入住。李氏见天色已晚,不肯离开,店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焉?”这位李氏遂“引斧而自断其臂”,男女授受不亲,李氏砍断了自己被人碰过的手臂。

    欧阳修赞赏李氏的“守节”,并在《冯道传》篇首引用《管子》“礼义廉耻论”对冯道数十年间换了不同主子大加批判。

    薛史与欧史相比较,前者虽也涉及到冯道一人事数主,但总的来说对冯道却是大加褒扬,而后者却是对冯道大加批判。

    为什么会这样?

    笔者认为,这要从新旧《五代史》的修撰背景来看,两书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薛史是官修历史,薛本人也是五代旧臣,他那一代人对五代时的混乱局面记忆犹新,时人对冯道的称颂是真心实意的,对更换主子的行为习以为常,所谓“主易则臣事他役”。如果薛要骂冯道,他就要骂同时代的名臣范质、王溥等人,也包括“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甚至同时代的文武大臣整体,也要包括自己。

    另外,他还必须要骂一骂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最大的不忠之人。冯道做不到死节,却从未想过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岂能五十步笑百步?

    欧史是私人修史,欧阳修未经历过五代,他标榜“春秋笔法”,他以是否符合孔孟之道来褒贬历史人物,二程也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忠节比仁重要,书中总是“呜呼”。但是有宋一代,对“妇德”并非太重视,欧阳修是将冯道当作一个极好的靶子,既为了批判当时宋朝的士风,也不避免地影射到赵匡胤这个最大的失节者。这就可以解释,欧阳修之《新五代史》在他至死都未刊印,而是长期藏于皇宫大内的原因之所在。如果不是宋朝对文人宽容,欧阳修早就被杀头了。

    既而宋末理学大盛,《新五代史》开始大行于世,而薛氏《旧五代史》却成了“珍本”,然而薛史是官修史。明朝有人因未读过薛史,在读欧阳修《冯道传》后,为冯道大呼不公。

    直到近人范文澜修《中国通史》时,还对冯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冯道应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联系到五代时那混乱黑暗的历史背景。在那个背景下,连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会不会看到明天日出,杀来杀去,最后连武夫们自己也害怕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也就是在这样乱世中,杀得最后自己只剩下一个养子柴荣,他们父子对这种混乱局面痛入骨髓,然后一改沉苛,才让百姓看到一丝曙光。

    冯道生于公元882年,亡于954年。他生于乱世,也终亡于乱世,时人称其与孔子同寿,事四姓九君,这还不包括地方军阀,比如刘守光、李克用。皇帝轮流做,他岿然不动。因为忠臣不事二主,冯道处事圆滑,明哲保身,最要不得的是他以“长老老”自居,沾沾自喜,所以他挨骂。

    契丹人趁中原混乱,南下侵掠。耶律德光入汴,冯道和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一样,素服郊迎。

    耶律德光问冯道:“尔何以拜我?”

    冯道回答:“无城无兵,安敢不来?”

    耶律德光讥讽道:“尔是何等老子(老家伙)?”

    冯道自嘲:“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耶律德光不怒反笑,而冯道摇身一边,成了契丹人的太傅。耶律德光又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答曰:“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耶律德光)救得!”

    就连欧阳修也承认:“人皆谓契丹不以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当代也有人说,“冯道是个救苦救难的大救星”。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其侄石重贵称帝后,渐渐拒绝了向契丹称臣,并且晋军曾在战场上连续让契丹人吃了不少苦头。耶律德光入汴后,对冯道这个人物及他的圆滑如雷贯耳,有降臣说后晋皇帝断绝与契丹的联系,冯道也参与定计,应当问罪。耶律德光根本就不相信冯老头会这样干。由此可见,冯道这个人确实相当的“无耻”,连外邦的契丹人都深信不疑。

    或许我们认为冯道应该隐迹于山林。但当一个隐士,对整个社会没有一丁点的益处。

    归隐不能当大隐,因为隐于朝,没有相当的智慧是无法生存的,冯道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这个要排除在外。

    在城市中生活也太过危险,汴州城被劫了无数次。那位被认为还算得上不错的郭威,入汴时也曾许诺让部下大劫十天,作为犒赏。这是当时军队攻克城隍的“惯例”,郭威要是不答应部下们这么干,他自己的项上人头就不保,更别说当皇帝了。所以冯道应该当小隐,小隐隐于野。这就需要物质基础,要有一亩三分地,假如他不当官,就置不起土地。但当个农民,要面对如下威胁:

    一是税吏的盘剥。当时谈不上政府治理,各地节度史、刺史及爪牙对百姓横加盘剥,百姓连一寸牛皮也不能私藏,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言。

    二是要面临乱兵与流寇的洗劫。冯道很大的可能会在一次洗劫中丢掉性命,并且很可能被乱兵流寇,包括所谓官军在内,当作“人肉干粮”。

    三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安安静静地当个农夫,极大的可能会被拉去当兵,脸上刺上字,然后在一场战斗中死于非命。

    其它天灾,就忽略不计了。那时候黄河有几次大的溃堤,水泊梁山就是那时形成的。因天灾造成的流寇,整个五代时期就没间断过。

    所以,冯道还可能选择揭竿而起。借用时人安重荣的话,“现今时代,讲甚么君臣,但教兵强马壮,便好做天子了。”冯道应当不具备这种冒头的勇气与性格,我们假设他具备,那么他想生存,就必须比别人更狠,杀人是家常便饭。这样一来,他跟那些大军阀们还有什么区别?五代都是骄兵、贪兵、暴兵,连皇帝都要贿赂士兵,钱从何处来?

    其次,冯道还可以出国避难,南方相对安定一些。典型的例子是韩熙载,站在当时中原朝代看来,韩熙载身为后唐的进士,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先投奔吴,后帮南唐谋划中原。不过,今天的人们只知道韩熙载是个忧国忧民的大忠臣,因为有《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的无价之宝作证。但韩氏凭什么为江南忧虑?

    最后,冯道也能先当个不为人所知的小吏,然后等待明君横空出世,郭威、柴荣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他没有看过提前出版的《五代史》,也未读过《中国通史》,更无法穿越时空,了解历史的进程,做到慧眼识珠、待价而沽。他所认识的皇帝,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并且不幸的是,他在公元954年卒,如果他活得更长一些,他会看到自己的“小同事”赵匡胤也改朝换代了。

    冯道这个长乐老很不幸,人家范质、李榖、魏仁浦等等也是历经数代,得到的历史评价比他强多了。

    冯道微时曾有诗云: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时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预言。在虎狼丛中,他未尝谏诤,也许是良心发现,当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北汉时,他上了平生唯一的一次谏诤,试图阻止柴荣北征。结果还是证明冯道错了,其本人不久就寿终正寝,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作为一个圆滑的长乐老,冯道为什么敢于向周世宗而不是别的皇帝谏诤?他完全可以光看不说,这样对他没有任何损失,这是因为他认定周世宗是他一生当中所见过的最英明的皇帝,一个有包容心的皇帝。世有唐太宗,然后有魏征。周世宗恰恰是一个对唐太宗无比崇拜的皇帝。

    今人在阅读有关冯道的史料时,不妨想一想:当我们面对强权和毫无怜悯的屠杀时,究竟有几人能做到死节?T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