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代末年风云录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引子 引子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一章 不归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章 不归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章 不归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章 不归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章 不归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六章 不归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七章 不归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八章 不归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九章 不归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章 香阵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一章 香阵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二章 香阵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三章 香阵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四章 香阵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五章 香阵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六章 香阵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七章 不辰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八章 不辰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九章 不辰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章 不辰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一章 黍离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二章 黍离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三章 黍离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四章 黍离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五章 黍离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六章 何求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七章 何求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八章 何求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九章 何求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章 何求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一章 行路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二章 行路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三章 行路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四章 行路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五章 行路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六章 行路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七章 行路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八章 行路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九章 行路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章 徘徊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一章 徘徊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二章 徘徊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三章 徘徊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四章 徘徊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五章 徘徊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六章 徘徊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七章 徘徊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八章 何朝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九章 何朝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章 何朝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一章 何朝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二章 何朝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三章 何朝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四章 何朝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非刑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非刑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非刑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 非刑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非刑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非刑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非刑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非刑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道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道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道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道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道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道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鹊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鹊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鹊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鹊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鹊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鹊起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鹊起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杂谈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鹊起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鹊起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鹊起10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尘埃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尘埃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尘埃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尘埃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尘埃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洛阳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一章 洛阳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洛阳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洛阳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四章 洛阳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五章 洛阳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六章 洛阳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七章 洛阳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八章 洛阳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九章 嘉庆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章 嘉庆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一章 嘉庆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二章 嘉庆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三章 嘉庆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四章 嘉庆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五章 嘉庆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六章 嘉庆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七章 梁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八章 梁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九章 梁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章 梁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一章 梁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二章 梁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三章 梁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四章 梁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五章 梁山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六章 惊变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七章 惊变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八章 惊变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九章 惊变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章 惊变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一章 惊变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二章 惊变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三章 惊变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四章 惊变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五章 冬雪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六章 冬雪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七章 冬雪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八章 冬雪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章 冬雪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一章 冬雪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二章 冬雪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新朝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新朝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新朝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新朝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新朝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新朝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桃夭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桃夭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桃夭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桃夭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桃夭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桃夭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关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关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关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关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关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关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关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关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风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风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风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风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风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破斧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破斧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破斧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破斧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破斧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破斧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破斧8 第三十四章 破斧9 第三十五章 解甲1 第三十六章 解甲2 第三十七章 解甲3 第三十八章 解甲4 第三十九章 解甲5 第四十章 解甲6 第四十一章 解甲7 第四十二章解甲8 第四十三章 蛰伏1 第四十四章 蛰伏2 第四十五章 蛰伏3 第四十六章 蛰伏4 第四十七章 蛰伏5 第四十八章 蛰伏6 第三十一章 破斧6 第四十九章 蛰伏7 第五十章 同车1 第五十一章 同车2 第五十二章 同车3 第五十三章 同车4 第五十四章 同车5 第五十四章 同车(五) 第五十五章 帝师1 第五十六章 帝师2 第五十七章 帝师3 第五十八章 帝师4 第五十九章 帝师5 第六十章 帝师6 第六十一章 帝师7 第六十二章 吴钩1 第六十三章 吴钩2 第六十四章 吴钩3 第六十五章 吴钩4 第六十六章 吴钩5 第六十七章 阑珊1 第六十八章 阑珊2 第六十九章 阑珊3 第七十章 阑珊4 第七十一章 阑珊5 第七十二章 阑珊6 第七十三章 惊涛1 第七十四章 惊涛2 第七十五章 惊涛3 第七十六章 惊涛4 第七十七章 惊涛5 第七十八章 惊涛6 第七十九章 惊涛7 第八十章 惊涛8 第八十一章 秋月1 第八十二章 秋月2 第八十三章 秋月3 第八十四章 秋月4 第八十五章 秋月5 第八十六章 秋月6 第八十七章 秋月7 第八十八章 秋月8 第八十九章 秋月9 第九十章 秋月10 第九十一章 披甲1 第九十二章 披甲2 第九十三章 披甲3 第九十四章 披甲4 第九十五章 披甲5 第九十六章 披甲6 第九十七章 披甲7 第九十八章 披甲8 第九十九章 真人1 第一百章 真人2 第一百零一章 真人3 第一百零二章 真人4 第一百零三章 真人5 第一百零四章 真人6 第一百零五章 庆州1 第一百零六章 庆州2 101 五代十国简表 102 冯道这个人物 103 五代时的着名女人 104 五代的君王与儿子及女人们 105 五代军事 107 平边策 108 诗经-大雅-韩奕 第一百零七章 庆州3 第一百零八章 庆州4 第一百零九章 庆州5 第一百一十章 庆州6 第一百一十一章 庆州7 第一百一十二章 庆州8 第一百一十三章 剧变1 第一百一十四章 剧变2 第一百一十五章 剧变3 引子 第七十三章 惊涛 第七十四章 惊涛 第七十五章 惊涛 第七十八章 惊涛 第116章 剧变4 117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八章 剧变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剧变4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九章 剧变7 第一百二十章 剧变8 第一百二十一章 剧变9 第一百二十二章 剧变㈩ 第一百二十三章 剧变(续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六十三章 吴钩2
《五代末年风云录》
作者:肖申克117
更新时间:2024-01-09 01:08:45
字数:1010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五代末年风云录 !

    第六十三章吴钩2

    李重进策马立在岸堤之上,韩奕负手独立舟头。

    “请韩侯止步”李重进放声大喊。

    “李兄为何来此?”韩奕命船夫停下,惊讶地看着似乎长舒了一口气的李重进,问道。

    “李某奉陛下口谕而来,请韩侯上岸说话。”李重进坚持道。

    韩奕只好依言登岸。李重进从马背上跳下,一把将韩奕拉到一边。

    “韩老弟此行,前途堪忧啊?”李重进说道。

    “李兄为何如此说?我奉旨出使金陵,虽说是为了两国邦交友好,但更是为了一探南面虚实,哪有甚么个人前途可言?”韩奕疑惑道。

    “不瞒老弟,自你当日奉旨离开兖州后,陛下幸临曲阜后,就起驾还朝了,路上朝臣们又议论起老弟此番出使,翰林学士陶毂陶大人……”

    李重进三言两语叙述了陶毂、王峻、范质等人的议论经过,又特意观察了一下韩奕的反应。韩奕的脸色变了数变,除了惊讶之外,更多的是愤怒,那王峻覆雨翻云,竟是越来越变本加利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韩老弟,你还是随我还京吧?”李重进接着道。

    “李兄认为韩某为投效金陵吗?”韩奕直视李重进。

    “这个……”李重进感到为难。

    “请李兄直言”韩奕坚持。

    “这个……”李重进字斟句酌,组织着语言,既怕把事情搞砸,又怕韩奕误会,“我是看不出韩老弟有背叛陛下的理由。虽说陛下以前或许对你有所误会,但陛下也是爱之深责之切之故,并非特意为难你,这次陛下差我前来截回你,也是体现了陛下对你的维护之心,老弟莫要多想了。”

    “既然如此,陛下何故在意小人聒噪。陛下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岂能朝令夕改?若再有个三五回,小人们定会以为陛下耳软,以为陛下可欺”韩奕怒道。

    李重进知道何为“小人”,这话也大概只有韩奕敢说的出口。

    “话虽如此,但君命不可违。你还是随我还京吧?”李重进道,语气近乎哀求。韩奕若是一条道走到黑,执意渡河南行,李重进也不敢用强。

    “不”

    韩奕转身指着脚下的浩荡长河,大声说道:“一河之隔,地分北南数国,百年来九州分裂,神州不见一统。今我大周崛起,一统九州之时,指日可待,岂可缩手缩脚,令小人耻笑?我若是忠臣,纵是身在天涯海角,也是大周的一份子。君臣相交,贵在于心,韩某助陛下立国建号,亦曾为国赴死,岂是小人可以污蔑?”

    “侯爷自然是忠臣,但陛下担心却是金陵方面的,万一金陵君臣有意与我为敌,侯爷自由怕是不得保证。”

    “李兄听说过苏武牧羊的典故吗?”

    “苏武?侯爷这是……”

    “倘若金陵给了我一个成就个人名节的机会,韩某正求之不得,何惧之有?南朝自称诗礼之国,又自称是李唐衣冠传人,向来藐视中原朝廷文章不盛,俨然以大国自居。他们难道自甘堕落,愿做那匈奴吗?”

    李重进无奈:“韩侯好口舌。你既心意已决,我说不过你,可是我该如何向陛下交待呢?”

    韩奕解开自己的紫色官服,又抽出横刀,从自己内衫下摆割了一堆布料,将它平铺在地上。

    刀光又是一闪,这把曾饮过无数辽寇的横刀,在韩奕的左手掌上斜斜地划过。韩奕面不改色,握了握自己受伤的左手,在李重进的注视下,将沾满自己鲜血的手掌盖在那块布料上。

    立刻,李重进面前出现了一个红色的血手印。日头底下,那血手印分外妖艳。

    “听说忠臣的血是碧色的。我的血却是红色的,请李兄将它带回汴梁,陛下自会知晓韩某的心意。”韩奕坚定地说道,不容拒绝。

    李重进似乎大为感动,他小心翼翼地将那块布料折叠好,千般小心地收好。

    “既然如此,李某不敢再在侯爷面前多废口舌,让侯爷笑话。你我此番一别,愿来日汴梁再见”李重进抱拳道。

    此时此刻,淮河岸边,李重进忽然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之叹。他目送着韩奕再次踏上舟头,和着哗哗的波浪声,向彼岸驶云。他心中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自己负命而来,偏偏反被韩奕说服?或许,北海侯韩奕天生便是一个执掌牛耳的英杰,让自己只有俯听命的份。

    彼岸是什么?

    彼岸是“外国”,一条大河将南北生生地撕裂。站在烟波之上,韩奕听到的是金戈铁马的嘶鸣声,看到的是你来我往的战国故事。

    而今,我站在了时代的潮头之上,韩奕作如是想。

    命运造化,让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时代,并且让他成为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代的弄潮儿?韩奕满怀期待地展望着未来,他早已准备好用自己的一生为自己的梦想而求索,早已经准备好给这厚重的历史加上一个大大的注脚,让它铭刻上自己的名字。胸中喷薄欲出的力量,让他想奋力呐喊一声:

    时势英雄,舍我其谁?

    “这王峻存的是甚么心思?故弄玄虚,还是另有奸谋?”郑宝突兀的话,打断了韩奕心中自由痛快地臆想。

    “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理他作甚?”韩奕摆摆手,心中却有了一丝忧虑。

    “兄长将身处异邦,王峻万一若是在陛下面前进谗,造谣中伤兄长,比如说兄长贪恋江南繁华,意欲投效金陵,怕是对兄长不利。”郑宝忧道。

    韩奕却微微一笑,指着荆、涂二山夹峙的长河,还那与船舷冲撞激起的浪花,道: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山或许能令长河不得不改道,但百川东到海,势不可挡。有的人总是看不穿世事,给他几分颜色他便要开染坊,可笑自不量力。”

    郑宝想了想,认真地说道:“小弟愚钝,不懂!”

    淮河并不宽广,说话间船头便抵到了彼岸。金陵方面没有高看他一眼,不仅如此,金陵方面只是责令钟离县县令守在彼岸,一番不咸不淡的寒暄后,交验关牒,来人陪他赶赴金陵。

    韩奕没有在意。至少在大周广顺二年,汴梁与金陵是对等的。

    如果能够,他希望这个“外国”永远站在云端上,不食人间烟火;如果能够,他希望金陵的主人视自己如一个乞食的无名之辈;如何能够,他希望南朝的君臣们永远都活在他们自己吹嘘的“小开元”盛世之中执迷不悟。

    吴地的山水,自是与中原不同。相较而言,中原一切都显的粗鄙,吴地一切都显的精致并且富有情调,至少在韩奕、扈蒙等中原人看来是如此。

    池塘中采荷的村姑,碧天夕阳下晚归的牧童,也不必说吴地迥异的语言,南朝的一切风物都让他们觉得新鲜。

    金陵国号为“唐”,自称是李渊、李世民的后裔,不过金陵如今的主人李璟跟李渊八辈子没有一毛关系,跟唐末重藩之一吴王杨行密却有直接的关系。

    杨行密与梁太祖朱温是同时代的人物。唐末军阀混战,出身孤贫的杨行密,久历艰苦,经过多年厮杀,在血泊之中杀出自己的霸业,终于在江淮全部及江南、江西部分地区站稳了脚跟。天复二年(92),行将死亡的唐廷封杨行密为吴王,握有扬、楚、泗、滁、和、光、蕲、黄、舒、庐、濠、泰、海、常、润、江、洪、抚、袁、吉等3州,另设有淮南、宁国、武昌、镇南、忠正5节度。

    既是因为出身的原因,又是因为群雄角逐的需要,杨兴密一生勤俭,招抚流亡,轻徭薄敛,注意民生和收揽人心,另一方面又注意留决人才,同时采取保境安民之策,力争与邻道保持通好,因而吴国一直以来是诸侯当中相对富庶安定的一霸。

    然而子孙不知祖宗创业的艰难,实在太多了。到了其子杨渥继位后,杨渥昏暴好杀,杨氏旧将被他或诛或死,存者寥寥,唯有张颢与徐温二臣弄权。

    后梁开平二年(98,吴仍称天祐五年),张颢杀杨渥,又恐吴臣不服,欲举全吴降后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徐温技高一筹,最终握有大权,拥立杨行密次子杨渭(隆演)继位,从此,吴国“政归徐氏,祭则寡人”,斯后,徐温又拥杨渭这个傀儡为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之礼,他自己如曹操一般,自称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掌握一切大权。

    徐温柄政,一生并未称帝,他一如杨行密时实施种种善政,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吴国握有的辖区因而得到连续治理,持续走向富强。他与杨行密相同的,便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徐温之子徐知训,年少得志,悍愚无知,骄横贪暴,为所欲为,不得人心。

    当时,杨渭作为名义上的吴王,曾屡遭徐知训戏弄。杨行密旧将朱瑾恨之入骨,设计斩杀了徐知训,提着他的头颅来见吴王杨渭,杨渭却吓的半死,朱瑾见事不可为,只好愤而自刎。

    如此一来,徐温痛失爱子,养子徐知诰便开始走上前台。徐知诰思虑深远,智谋过人,待徐温极尽孝道,又有在地方的政绩,还能收拢人心,所以徐温最后决计授其以继承权。

    徐知诰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奖拔北来之人,文士如韩熙载、常梦锡、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江文蔚等,武有李金全、皇甫晖、卢文进等,都于此时聚集起来。其次,江南一带的著名人士如宋齐丘、陈觉、查文徽、冯延巳、冯延鲁、边镐、游简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时由徐知诰一手扶植起来。经过2年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大大缓和了杨氏旧臣的敌对情绪,而且拉拢起支持他的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力,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

    终于在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废黜吴帝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次年,徐知诰又改名为李昪,自称是唐宪宗子建王属四世孙,因而易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其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毗邻诸国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关系。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他死了后,嗣位的便是其子李璟。

    先是江南童谣有云:东海鲤鱼飞上天。江南人附会,谓“鲤”“李”音通,东海系徐氏祖籍,李昪乃徐氏养子,因而为帝,这便是童谣的应验。又江西有杨花一株,变成李花,临川夺李树生连理枝,相传为李昪还宗预兆。甚至传出一祥瑞,说江州陈氏,宗族多达七百口,每次吃饭必是举族同席,就连家中养的群狗也是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时称此为德政所致云云。

    滁州清流关下,汴梁的使者、左金吾上将军、北海侯韩奕举目眺望清流雄关,一边听扈蒙小声地议论着李氏得国的由来,心中臆想着如何摧毁这座南望长江、北控江淮的被誉为“金陵锁钥”的雄关。

    “堡垒总是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韩奕笃定地想道。

    金陵自然有金陵的骄傲,论富足,经杨行密、徐温、李昪三代的治理,天下诸国无有出其右,论文章诗礼,金陵更是天下名士集聚之所,唐主李璟也能填出足以被后人传颂的好词。

    不过,金陵历代王者,天生有一个致命的不足之处,便是进取心不足,至李璟时,在国力达到顶峰之时,更是有了粉饰太平夸夸其谈的倾向。

    更要命的是,李璟用人不当,朝中小人与庸才当权。他趁闽、楚内乱,接连攻城掠地,好似开疆扩土,功盖先祖,却不知自己耗费了国力,结果将会是得不偿失。更不必说,他至少有两次丧失北伐中原的绝好机会。

    这一年的夏末秋初,酷暑已经过去,遥远北方的第一片落叶行将落下,而江南小儿童谣有云:

    寒来寒来,李树将枯。

    [遮天5200|W./file/rile//11/11159/U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