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代末年风云录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引子 引子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一章 不归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章 不归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章 不归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章 不归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章 不归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六章 不归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七章 不归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八章 不归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九章 不归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章 香阵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一章 香阵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二章 香阵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三章 香阵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四章 香阵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五章 香阵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六章 香阵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七章 不辰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八章 不辰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十九章 不辰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章 不辰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一章 黍离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二章 黍离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三章 黍离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四章 黍离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五章 黍离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六章 何求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七章 何求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八章 何求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二十九章 何求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章 何求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一章 行路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二章 行路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三章 行路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四章 行路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五章 行路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六章 行路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七章 行路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八章 行路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三十九章 行路9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章 徘徊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一章 徘徊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二章 徘徊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三章 徘徊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四章 徘徊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五章 徘徊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六章 徘徊7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七章 徘徊8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八章 何朝1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四十九章 何朝2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章 何朝3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一章 何朝4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二章 何朝5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三章 何朝6 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 第五十四章 何朝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非刑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非刑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非刑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 非刑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非刑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非刑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非刑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非刑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道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道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道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道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道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道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鹊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鹊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鹊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鹊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鹊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鹊起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鹊起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杂谈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鹊起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鹊起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鹊起10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尘埃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尘埃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尘埃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尘埃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尘埃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洛阳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一章 洛阳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洛阳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洛阳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四章 洛阳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五章 洛阳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六章 洛阳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七章 洛阳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八章 洛阳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九章 嘉庆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章 嘉庆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一章 嘉庆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二章 嘉庆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三章 嘉庆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四章 嘉庆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五章 嘉庆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六章 嘉庆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七章 梁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八章 梁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十九章 梁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章 梁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一章 梁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二章 梁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三章 梁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四章 梁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五章 梁山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六章 惊变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七章 惊变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八章 惊变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十九章 惊变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章 惊变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一章 惊变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二章 惊变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三章 惊变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四章 惊变9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五章 冬雪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六章 冬雪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七章 冬雪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十八章 冬雪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章 冬雪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一章 冬雪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十二章 冬雪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一章 新朝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章 新朝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章 新朝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四章新朝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五章 新朝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六章 新朝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七章 桃夭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八章 桃夭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九章 桃夭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章 桃夭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一章 桃夭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二章 桃夭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三章 关山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四章 关山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五章 关山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六章 关山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七章 关山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关山6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九章 关山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章 关山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一章 风起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二章 风起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三章 风起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四章 风起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五章 风起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六章 破斧1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七章 破斧2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八章 破斧3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二十九章 破斧4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章 破斧5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二章 破斧7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三十三章 破斧8 第三十四章 破斧9 第三十五章 解甲1 第三十六章 解甲2 第三十七章 解甲3 第三十八章 解甲4 第三十九章 解甲5 第四十章 解甲6 第四十一章 解甲7 第四十二章解甲8 第四十三章 蛰伏1 第四十四章 蛰伏2 第四十五章 蛰伏3 第四十六章 蛰伏4 第四十七章 蛰伏5 第四十八章 蛰伏6 第三十一章 破斧6 第四十九章 蛰伏7 第五十章 同车1 第五十一章 同车2 第五十二章 同车3 第五十三章 同车4 第五十四章 同车5 第五十四章 同车(五) 第五十五章 帝师1 第五十六章 帝师2 第五十七章 帝师3 第五十八章 帝师4 第五十九章 帝师5 第六十章 帝师6 第六十一章 帝师7 第六十二章 吴钩1 第六十三章 吴钩2 第六十四章 吴钩3 第六十五章 吴钩4 第六十六章 吴钩5 第六十七章 阑珊1 第六十八章 阑珊2 第六十九章 阑珊3 第七十章 阑珊4 第七十一章 阑珊5 第七十二章 阑珊6 第七十三章 惊涛1 第七十四章 惊涛2 第七十五章 惊涛3 第七十六章 惊涛4 第七十七章 惊涛5 第七十八章 惊涛6 第七十九章 惊涛7 第八十章 惊涛8 第八十一章 秋月1 第八十二章 秋月2 第八十三章 秋月3 第八十四章 秋月4 第八十五章 秋月5 第八十六章 秋月6 第八十七章 秋月7 第八十八章 秋月8 第八十九章 秋月9 第九十章 秋月10 第九十一章 披甲1 第九十二章 披甲2 第九十三章 披甲3 第九十四章 披甲4 第九十五章 披甲5 第九十六章 披甲6 第九十七章 披甲7 第九十八章 披甲8 第九十九章 真人1 第一百章 真人2 第一百零一章 真人3 第一百零二章 真人4 第一百零三章 真人5 第一百零四章 真人6 第一百零五章 庆州1 第一百零六章 庆州2 101 五代十国简表 102 冯道这个人物 103 五代时的着名女人 104 五代的君王与儿子及女人们 105 五代军事 107 平边策 108 诗经-大雅-韩奕 第一百零七章 庆州3 第一百零八章 庆州4 第一百零九章 庆州5 第一百一十章 庆州6 第一百一十一章 庆州7 第一百一十二章 庆州8 第一百一十三章 剧变1 第一百一十四章 剧变2 第一百一十五章 剧变3 引子 第七十三章 惊涛 第七十四章 惊涛 第七十五章 惊涛 第七十八章 惊涛 第116章 剧变4 117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八章 剧变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剧变4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剧变5 第一百一十九章 剧变7 第一百二十章 剧变8 第一百二十一章 剧变9 第一百二十二章 剧变㈩ 第一百二十三章 剧变(续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第十八章 鹊起4
《五代末年风云录》
作者:肖申克117
更新时间:2024-01-09 01:07:32
字数:821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五代末年风云录 !

    九月整整一个月,李守贞十余次派兵突围,皆大败而还。

    城内的李守贞坐如针毡,城外的汉军则是好暇以待。汉军诸部日夜更番巡查,不当值的军士慢慢腾腾地修理兵器,洗洗战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负责运送粮秣的转运使李榖征集陕、虢、同、华、绛、坊、耀、邠、庆、泾等地的粮食,日夜不停地向河中、长安、凤翔三地输送,保证了大军的供应,而李守贞只能坐吃山空。

    “此战若能最终剿灭逆贼,李榖有飞挽馈运之功。”郭威对部下们说道,“并非全是我等武将之功。”

    帐内洋溢着必胜的乐观情绪,河中这面自不必说,凤翔行营赵晖日前也在大散关击败了来援的蜀军,当时敌众我寡,诸将欲退,唯有大将药元福拥数百骑独出,言“敢回头者斩”,众效死以战,遂败蜀军,斩首三千余人,后又在法门寺西斩杀王景崇出城部下两千余人。

    “李贼眼下无计可施,我军虽然以逸待劳,攻守皆备,但尔等万不可松懈。”郭威环视左右,斩钉截铁地说道,“军中禁酒,除非犒宴,禁止私饮,此条仍不可动摇。饮酒误事,凡犯我法令者,斩!”

    “遵命!”诸将应道。

    河中行营数万人马,与城内的李守贞一时相安无事。

    十月戊寅,王景崇遣兵出凤翔西门,赵晖挥军破之,乘势取西关。王景崇不得不退守凤翔大城,赵晖围城起堑,数番挑战,王景崇却不出战。没奈何,赵晖派部下打着蜀兵的旗帜,循南山而下,大呼蜀兵至矣,王景崇出兵相迎,正中赵晖埋伏,出城之兵被全歼。从此凤翔叛将王景崇不敢再出城交战。

    然而蜀主又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雄武节度使韩保贞等兵救凤翔,蜀军与汉军赵晖部在宝鸡各有胜负。但蜀军安思谦等畏葸不前,蜀臣因前蜀灭亡故事不远,也多半不愿发兵,与中原大国结下死仇,经王景崇催促,始由蜀主下令相救,连败汉军诸寨。

    赵晖主力兵围凤翔,有心分军接应宝鸡方面,但害怕分兵力孤,有反为凤翔城内的王景崇所乘的危险,只得一边命宝鸡汉军加强防守,不得妄动,一边移文至河中郭威军前,乞师支援。但蜀军安思谦等畏惧交战,以粮少为由退屯凤州,后又还兴元,凤翔军情暂得缓解。

    一波刚平,另波又起。十一月,郭威收到朝廷急报,淮南唐军李金全等出师沐阳,次沂州,正沿边立栅,欲对中原图谋不轨。沂州与河中两地虽千里间隔,唐军正是应李守贞所请,摆出威胁姿态,以为呼应河中李守贞。

    汉军积聚河中、陕西三地,又大多都在郭威的帐下,他权衡凤翔与沿淮军情,决定自率牙兵东奔沂州,先狠狠教训唐军一下,方能集中兵力确保河中、陕西乱平。

    郭威奔赴沂州,故布疑阵,以羸弱之兵为诱,设伏左右1。然而,唐将镇海节度使充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金全原本是北方吐谷浑人,曾事后唐明宗、后晋高祖,骁勇善战,素知军谋,他力排众议,勒兵不出,让郭威捏紧的拳头没有了打出去的地方。

    时唐兵厌战,毫无斗志,又以河中路远,势不相及,唐军遂于当月二十一日退回海州。南唐皇帝李璟后悔,又担心中原报复,只好致书婉言告罪,请求复通商路,并请求赦免李守贞,但后汉朝廷并未答复。淮南人与蜀人一样,都是偏安一方,既想占中原便宜,却又无浴血奋战的勇气,而李璟前几年因为权臣擅自对楚、闽动兵,将先皇攒下来的用来恢复“故国”领土的巨额国帑挥霍一空。

    至此,南唐不敢再犯。郭威天生劳碌命,又马不停蹄地往河中行营赶,至陕州时已与河中一河之隔,郭威暂驻休息。韩奕率牙兵来迎。

    “末将奉白、刘二帅之命,来迎太尉,太尉辛苦了!”韩奕拜道。

    “莫要废话,给我说说河中李贼的情况。”郭威摆了摆手,急不可耐地问起河中行营军情。

    韩奕面色一懔,连忙回道:“回太尉,自太尉离开之后,李贼并无动静。城中常有百姓出城,其中必藏有奸细,但我等投鼠忌器,只能全都关押各处。贼军往往趁夜顺河潜出,应有漏网之鱼。不过,听被我军俘虏的谍者说,城中粮食渐尽,士气低迷,李贼迷信术士之言,自称兵尽粮绝,战至最后一人一骑,方是他鹊起之时。”

    “天子神器,岂是李贼所能奢望?贪、骄、奢却是一个不少,李贼这是咎由自取,我已击退唐军,他如今已经孤掌难鸣,何惧他再遣人邀援?待我回到河中,定会发起进攻,为天子除此大逆。”郭威握着拳头,发出誓言,转而又告诫道,“但困兽犹斗,我等不可小视。军事无小事,凡事应未料胜先预败。子仲领兵万万不可骄傲,如履薄冰,方能成就大事业。”

    “太尉良言,末将铭记在心,不敢忘怀。”韩奕道。

    不管怎样,郭威对自己着实不错。韩奕跟随郭威征李守贞,不仅在暗暗学习郭威的大将风度,也在学习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手段。

    郭威道:“我此话只是有感而发,此番我东征兖海,淮南将李金全极有智谋,识破我的伏兵之计,不肯入我埋伏。倘若唐军以为可乘,前来攻我羸弱,我定会让唐军有来无回,幸亏唐军知难而返,李金全也是知兵之人。子仲虽年少,但我观你治民或治军,一向谨慎有序,若不是见你相貌,我还以为你仿佛有三四十岁年纪。此次若能讨平三叛,子仲功不可没,然少年得志也并不见得是件有益无害之事,小心驶得万年船。”

    韩奕开玩笑道:“末将尚未娶妻,若是别人听了太尉的话,那岂不是坏我终身大事?”

    “哈哈,大丈夫何患无妻?不过,以子仲如今的身份地位与才学、相貌,哪里找不到一个令你满意的女子?”郭威也笑道,“我若是还有与你年纪相仿的女儿,一定会许配给你,就怕子仲看不上我郭家的女儿。”

    “太尉如此说,太折煞末将了。”韩奕再拜道。

    郭威忽然又问道:“我听说李榖李大人与你交情不一般?”

    韩奕心中微惊,他跟李榖的关系虽然极近,但也没必要四处宣扬,知道的人也只有心腹等少数人。郭威自答道:

    “我这是听冯太师说的。临来时,我曾去向冯太师请益,冯太师给了我一些良策,包括让李大人为转运使,现在想来,太师所言真乃金玉良言啊。我大军三处讨逆,大军所需粮草、兵甲与箭矢数以百万计,全靠李大人居中运送。李大人运筹帷幄,有萧何之材,让我军没有后顾之忧。李大人确实是国之干材,不做宰相可惜了。”

    “末将与李大人确有交情,李大人当面,末将以侄自居。”韩奕道。他老老实实地将内情,原原本本地禀告郭威知道。

    郭威听完,若有所思:“我是武夫,粗通文墨,竟不知令叔韩熙载的文名,惭愧啊。中原纷扰数十年,衣冠南迁者数不胜数,近者淮南,远者两蜀、闽越甚至岭南,这倒也不奇怪。待他日中原治平,我大汉必将一统河山,不令朝野贤士遁亡,共致太平盛世。”

    这是郭威的自谦之语,他虽然读书不多,但对文人一向极为尊敬,这是他与杨邠、史弘肇之辈鲜明区别的地方。

    “不知太尉为何提到李大人?”韩奕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只是有感而发,倘若你以后见到李大人,务必向他转达我的谢意。”郭威道。

    郭威古井不波的脸色,让韩奕猜不出他内心的想法,韩奕只得点头称是:“若见到李大人,末将必会将太尉谢意带到。”

    正当郭威与韩奕二人拉近交情之时,辕门外来了位汉子。

    这汉子大约二十一二岁的模样,一身衣衫已经破了,但还算干净整洁,脚上一双破靴,沾满了尘土,看不出原本的色彩。瞧他神情像是风餐露宿,走了不少路的样子,但手提一根齐眉棒,身材孔武,如一员威风凛凛大将。

    “干什么的?”巡查的军士,远远就看到这汉子直奔辕门。

    汉子停了下来,抱拳道:“在下想投军,请大哥代我向郭太尉禀报一声。”

    “哈哈!”军士们笑了起来,“像太尉这般人物,岂是你这闲汉想见就见的?”

    “在下非是闲汉。”汉子忙道,“赵某乃洛阳夹马营人氏,家父名讳赵弘殷,在禁军中也官至指挥使,我实乃将家子。烦请大哥向太尉禀报一声。”

    军士们疑惑道:“你父亲既是当官的,不在家享福,或是去你父军中任职,为何来此处当兵?”

    汉子回道:“朝廷用兵,正是吾辈男儿奋起之时,岂能靠父亲庇护?听闻太尉行军至此,故在下想在太尉帐下听令,杀敌立功。”

    军士们见汉子相貌堂堂,虽然衣衫与神情潦倒,但谈吐非一般平民子弟可比,那赵弘殷官爵虽不高,但总比他们大头兵有权势得多。当中一人说道:“我替你向太尉禀报,太尉愿不愿见你,只有天知道。另外,你叫什么名字?”

    “赵匡胤!”汉子回答道。

    ~~~~~~~~~~~~~~~~~~~~~~~~~~~~~~~~~~~~~~~~~~~~~~~~~~~~~~~~~~

    注1:读蔡东藩《五代史演义》,说南唐军队为呼应李守贞,兵进沂州、海州一带,后汉是郭威领兵对阵。笔者翻阅经典史书,包括《十国春秋》南唐大将李金全的个人传记,并未说这是郭威亲自率军击退南唐军。

    当时郭威驻师今山西省南部,而沂州、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连云港一带,也就是淮河下游、黄海边上,两地直线距离至少一千公里。后汉朝廷最可能的选择,应是让东南沿淮驻军抵抗,再让淮河上游及汉水襄阳、随州一带的汉军呼应,佯动威慑,而不是让郭威千里迢迢地跑来。

    或许蔡氏只是想当然。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没看到准确史料的缘故。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飞快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2009大河网络 苏ICP备2024066333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13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